第一节 八纲辨证(1/2)

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,www.8rca.net,若被浏/览/器/转/码,可退出转/码继续阅读,感谢支持.

■学习目标

1.掌握八纲的概念、八纲辨证的证候特征。

2.理解脏腑辨证的证候特征及临床意义。

3.了解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关系及其重要性。

辨证即辨别、分析疾病的证候。辨证的过程就是诊断的过程,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特有方法。辨证是从整体观念出发,以中医理论为依据,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,以判明疾病的病因、病位、性质及正邪盛衰等情况,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,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。

中医的辨证方法很多,有八纲辨证、脏腑辨证、气血津液辨证、病因辨证、卫气营血辨证、六经辨证等,都是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。这些辨证方法各有其特点和侧重,在临床实践中又互相联系和相互补充。临床最常用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。八纲辨证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来的共性,所以说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;脏腑辨证是以藏象学说为依据,从脏腑病变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辨证方法,是其他各种辨证的基础,主要适用于内伤杂病辨证。

八纲,即阴、阳、表、里、寒、热、虚、实。八纲辨证,是指将四诊收集的资料,进行综合分析,以判明病变的类别、病邪的性质、病位的深浅、邪正盛衰的状况,并归纳为表证、里证、寒证、热证、虚证、实证、阴证、阳证八类证候。八纲辨证是根据患者的整体证候表现概括出来的规律,虽然临床上疾病的表现极其复杂,但基本上都可用八纲加以归纳。如疾病的类别,可用阴证或阳证概括;病位的深浅,有表证、里证和半表半里证之分;疾病的性质,有寒证和热证的不同;邪正的盛衰,一般是邪气盛则为实证,正气虚则为虚证。因此,八纲辨证能把复杂多变的病证归纳为表里、寒热、虚实、阴阳等纲领性的证候,从总体上把握疾病的本质规律,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,为确立治则提供依据。

八纲辨证虽各有其独特的内容,但临证应用时不能截然分开。因为疾病的变化,往往不是单纯的,经常出现表里、寒热、虚实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况。如表寒证、里实热证、里虚寒证等,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。因此,运用八纲辨证时,即要熟练掌握各自特点,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,灵活运用,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病证,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。

一、表里

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深浅、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。一般而言,病邪侵犯皮毛、肌肤,病情较轻浅,属表证;病邪侵犯脏腑,病情较深重,属里证。外邪犯表,多为疾病初起,病情较轻;脏腑受病,多为病邪在里,病情较重。表邪入里,病情加重;里邪出表,正气渐复。

(一)表证

【证候特征】以恶寒(恶风),发热,苔薄,脉浮为主症。常伴有头身疼痛、鼻塞流涕、咽喉痒痛、咳嗽咳痰等症状。

【证候分析】表证是指病邪经皮毛、口鼻侵袭机体,正邪相争于肌表所致的证候。多见于外感疾病的初起阶段,具有起病急、病程短、病位浅的特点。外邪侵犯肌表,卫气受遏,肌表失于温煦,故恶寒或恶风;正气与之相争则发热;苔薄,脉浮,为表邪未入里之象;邪气阻滞经脉,故见头身疼痛;外邪袭肺,使肺失宣降,故鼻塞流涕、咳嗽咳痰等。

(二)里证

【证候特征】因其病因复杂,病位广泛而证候范围很广,临床表现多种多样,临证需结合寒热虚实及脏腑辨证。

如失眠健忘,喘息气促,食少纳呆,便秘或腹泻,急躁易怒,小便清长,气短乏力,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,舌苔厚,脉沉等。

【证候分析】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,病邪侵犯脏腑所致的证候。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:1由表邪未解,邪陷入里,或邪气直接侵入脏腑而发病;2内伤因素,直接损伤脏腑,使脏腑气血失调,出现各种病证。具有病程长,不恶风寒,脉象不浮等特点。具体内容将在脏腑辨证中介绍。

(三)半表半里证

【证候特征】寒热往来,口苦咽干,目眩,心烦喜呕,胸胁苦满,默默不欲饮食,脉弦等。

【证候分析】病变既非完全在表,又未完全入里,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,即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,以寒热往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,称为半表半里证,在六经辨证中称为少阳病证,是外感病邪由表入里的过程中,邪正分争,少阳枢机不利所致,故口苦咽干,目眩,心烦喜呕,胸胁苦满,默默不欲饮食,脉弦。

(四)表证和里证的关系

表证和里证既有区别,又有联系。

1.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在一个患者身上同时出现,称表里同病。如患者既有恶寒、发热等表证,又有腹胀、便秘等里证,即为表里同病。一般多见于表证未解,邪已入里;或旧病未愈,复感外邪;或先有外感,又伤饮食;或病邪同时侵犯表里等。

2.表里转化 表证和里证可以相互转化。表证和里证之间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,主要取决于正邪相争的结果。表邪入里,多为正不胜邪,或失治误治等因素所致,如外感表邪不解,出现高热不退,咳吐黄稠痰,提示病邪由表入里,形成痰热壅肺的里热实证;若治疗及时,热势渐退,咳喘渐平,则提示里邪出表,正气驱邪外出。总之,病邪由表入里,表示病势加重;由里出表,表示病势减轻。

二、寒热

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。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盛衰,因此,辨寒热就是辨阴阳之盛衰。“阴盛则寒”,“阳盛则热”,“阴虚则内热”,“阳虚则外寒”,阴盛、阳虚则为寒证;阳盛、阴虚则为热证。辨别疾病的寒热性质,为临证立法用药提供依据。

寒热辨证,不能以某一症状作为依据,需要对四诊所提供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,它是对疾病本质的判断。一般来说,热证是指一组有热象的症状和体征的概括;寒证是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征的概括。

(一)寒证

【证候特征】恶寒或畏寒喜暖,面色苍白,形寒肢冷,口淡不渴,小便清长,大便溏泻,舌淡苔白而润滑,脉迟等一派阴盛阳虚之象。

【证候分析】寒证是感受寒邪,或阳虚阴盛,机能活动抑制或衰退所表现的证候。外感寒邪,阻遏卫阳,故恶寒;阳气虚不能温煦形体,故畏寒喜暖,形寒肢冷,面色苍白;阴寒内盛,津液未伤,故口淡不渴;肾阳虚气化失常,则小便清长;脾阳虚失于运化,则大便溏泻;舌淡苔白而润滑,脉迟,为阳气不足,阴寒内盛之象。

(二)热证

【证候特征】发热,渴喜冷饮,面红目赤,烦躁易怒,小便短赤,大便干结,舌红苔黄而干,脉数等一派阳盛阴虚之象。

【证候分析】热证是感受热邪,或阳盛阴虚,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。外感热邪或表邪入里化热,或五志化火,或阴虚阳亢等,导致阳热充斥,则发热;火热伤阴,津液被耗,故渴喜冷饮,小便短赤,大便干结;火性炎上,故面红目赤;邪热扰心,则烦躁易怒;舌红苔黄而干,脉数,为邪热亢盛之象。

(三)寒证与热证的关系

寒证与热证是两个不同的证候类型,应对疾病的表现进行综合分析,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。在一定的条件下,寒证与热证可以相互转化,表现错综复杂,甚至出现寒热真假难辨的情况。此外,寒证、热证还有表里、虚实之分,临证应仔细辨证(表7-1)。

表7-1 寒证、热证鉴别表

证型|寒热|口渴|面色|四肢|二便|舌象|脉象

寒证|恶寒喜暖|不渴|苍白|不温|大便稀溏小便清长|舌淡苔白而润|迟

热证|恶热喜冷|渴喜冷饮|红赤|燥热|大便干结小便短赤|舌红苔黄而干|数

1.寒热错杂 寒证与热证交错在一起同时出现,称为寒热错杂。临床常见的有表寒里热、表热里寒、上热下寒、上寒下热等。如患者在同一时间内,既有胸闷烦热,呕吐频作的上热证,同时又出现腹痛喜暖喜按,大便溏泻的下寒证,即为上热下寒证。

2.寒热转化 寒证与热证,虽有本质的区别,但在一定的条件下,可以相互转化,寒热转化是病情进一步发展的表现。一般而言,寒证转化为热证,是邪气从阳化热,提示人体正气尚盛,能驱邪外出,预后较好;热证转化为寒证,多由失治、误治或汗、吐、下太过,损耗阳气,提示正不能胜邪,病情恶化。

3.寒热真假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,一般情况下,疾病的本质与其所反映的现象是一致的,即热证见热象,寒证见寒象。在病情危重阶段,有时出现疾病症状与本质不符的现象,称为假象,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证候,即热证见寒象,寒证见热象,临证须仔细辨别。

(1)真热假寒 又称阳盛格阴,为内热亢盛,深伏于里,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,格阴于外所致。表现为手足厥冷,面色苍白,脉沉等,似属寒象,但寒而不喜加衣被,胸腹灼热,脉虽沉但数而有力,口渴喜冷饮,烦躁不安,小便短赤,大便燥结,舌红苔黄而干,甚则神昏谵语等一派热象,此为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。

(2)真寒假热 又称阴盛格阳,为阴寒内盛,阳气虚弱已极,阳不制阴,虚阳外越所致。表现为面色潮红,口渴,脉大等,似属热证,但热而欲加衣被,颧红如妆,时隐时现,虽口渴但不欲饮或喜热饮,脉大但按之无力,舌淡苔白,甚则二便失禁等一派真寒之象,此为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。

三、虚实

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。“邪气盛则实,精气夺则虚”,一般来说,实证指邪气盛为主,正气亦不虚;虚证指正气不足为主。辨别疾病的虚实,可以掌握机体邪正盛衰的状况,为临证治疗时确定扶正祛邪提供依据。

(一)虚证

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。人体正气主要包括脏腑的功能活动及其基本物质,正气虚弱主要表现为脏腑功能衰减和气血阴阳不足。

本章节未完,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(1/2)

>